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行者在北塞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苍凉孤寂的意境。
开篇"北塞归远途"直接点明背景——这是一段从北方边塞返乡的漫长旅程。"千里度陵谷"用夸张手法表现路途遥远艰辛,翻山越岭的疲惫感扑面而来。
傍晚时分,行人投宿在阳德驿这个简陋驿站。"半茅屋"的描写很传神,既说明驿站条件简陋(茅草屋顶),又暗示房屋破旧(只剩半边)。这里没有豪华客栈,只有最朴素的落脚处。
接下来四句用细腻的笔触勾勒驿站环境:微风吹动枯枝,矮墙挨着山脚,雨停后云层低垂,深山中传来鹿鸣。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荒凉寂静的氛围,枯枝、断墙、深山都暗示着人烟稀少,而鹿鸣更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最后四句转入内心感受。行人独坐良久,感到萧索凄凉,只有清溪像寒玉般流淌。作为远客本就难以入睡,只好叫书童剪掉将尽的烛火。这里"寒玉"的比喻很精妙,既写出溪水的清澈冰冷,又暗含行人内心的孤寂。
全诗通过简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塑造出一个疲惫旅人在荒僻驿站的夜晚图景。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景物描写都渗透着行人的孤寂之情,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长途跋涉的艰辛与乡愁。
申叔舟
申叔舟,男,1417出生,字泛翁,号希贤堂又做保闲斋,朝鲜王朝初期的政治家,1471年撰《海东诸国纪》,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