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子陵钓台

旧交为帝不能邀,百尺双台照暮涛。
逸迹已将山共永,清名仍与月争高。
鲁连解难终辞禄,龙伯持倾只钓鳌。
列传古碑言未尽,一滩风竹自萧骚。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东汉隐士严子陵的故事,他拒绝做官,在富春江边钓鱼度日。诗人通过描绘钓台景色和严子陵的品格,表达了对这种清高自守生活的赞美。

开头两句说:就算老朋友当了皇帝(指汉光武帝刘秀),也请不动严子陵出山,只有江边高高的钓台映照着傍晚的波涛。这里用"不能邀"三个字,突出严子陵坚定的隐士态度。

中间四句用比喻说:严子陵的事迹像青山一样永恒,他的好名声堪比明月。就像战国时的鲁仲连(帮人解决困难后拒绝封赏)和神话中的龙伯国巨人(只钓大海里的神龟),都是淡泊名利的典范。

最后两句很生动:史书和石碑记载不完他的故事,你看江滩上的竹林被风吹得沙沙响,仿佛还在诉说他的风骨。这里用"风竹萧骚"的自然景象,巧妙地把严子陵的精神品格延续到了现在。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用具体的景物(钓台、山、月、竹林)来比喻抽象的品质,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严子陵"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就像我们现代人说的"活出自我",严子陵宁愿钓鱼也不当官的选择,在诗人笔下成了最酷的生活方式。

孙沔

孙沔(996年—1066年),字元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大臣。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补赵州司理参军。宋仁宗时历监察御史、陜西转运使。曾两知庆州,因有外交治才,颇受依用。皇祐年间,任湖南、江西路安抚使,兼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因协助狄青平定侬智高有功,授枢密副使。后因“淫纵无检”遭御史弹劾,徙官寿州。宋英宗即位后,被起为资政殿学士、知河中府,改知庆州。治平三年(1066年),改观文殿学士、知延州,在赴任途中去世,年七十一(一作七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威敏”。《全宋诗》录其诗四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