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江皋

日暮西江远,停桡傍水村。
叶舟横野渡,茅店掩柴门。
牧笛随风远,渔灯带雨昏。
一枝梅照水,行客总消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又略带忧伤的江村暮色图,读来像看一部慢镜头电影。

开头两句像定场镜头:太阳快落山了,诗人坐船来到西江偏远处,停靠在一个临水的小村庄旁。这里用"日暮"和"远"字,立刻营造出孤独漂泊的氛围。

中间四句是特写群像:岸边的小船随意横在野渡口,茅草屋的柴门半掩着,像是村民都回家了。这时风中飘来牧童的笛声,越飘越远,而江上渔船的灯火在细雨中显得朦朦胧胧。这些画面有声音(牧笛)、有光影(渔灯)、有动态(随风远),就像用文字拍出的纪录片。

最妙的是结尾:突然出现一枝梅花倒映水中,这个鲜亮的意象打破了之前的灰暗色调。行人(包括诗人自己)看到这景象,都不禁心头一颤。"消魂"不是害怕,而是说被美景触动到失神的状态。梅花在这里可能是实景,也可能象征着某种希望或思念。

全诗就像用文字作画:先铺陈大环境,再细描近景,最后用一枝梅花点亮整个画面。虽然写的是漂泊在外的孤寂,但那份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让孤独也有了诗意。我们读的时候,仿佛能闻到潮湿的江风,听见渐远的笛声,看到雨雾中那枝突然出现的梅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