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诗人用“云鹫峰头一万杉”来形容黄檗山上的杉树,这里的“一万杉”形象地表达了杉树的数量之多,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而“云鹫峰头”则描绘了山峰之高,仿佛云雾缭绕,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接着,“覆盂山下木参天”描绘了山下树木的茂盛,这里的“木参天”形容树木高大,直插云霄,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同时,“覆盂山”这个名字也让人联想到山峰的雄伟。
然后,“当年曾识祖师面”表达了诗人对黄檗山历史的感慨。这里的“祖师”指的是佛教祖师,诗人曾在此地见过祖师,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最后,“溜雨鸣风三百年”描绘了黄檗山历经风雨的沧桑。这里的“溜雨鸣风”形象地表达了山中的风雨声,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檗山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诗中的景象生动形象,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倪思
(1147—1220)湖州归安人,字正甫,号齐斋。倪称子。孝宗乾道二年进士。淳熙五年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学博士、将作监。光宗时累官礼部侍郎。宁宗初历任内外官,皆为言者论罢。后召还,试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论言多切直,以忤韩侂胄,予祠。侂胄死,复召,历礼部尚书。又以忤史弥远,出知镇江府,移福州,寻镌职而罢。有《齐山甲乙稿》、《经锄堂杂志》、《班马异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