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诗为刘延清相公作
医聋却说聋难医,公年七十听已迟。归根夙慧空五蕴,问谁更笑阿翁痴。
兜元国中路识否,雷鸣蚁斗常纷歧。公今身历耳聋状,告余妙理徵新诗。
初如闻秋蝉,缠绵断续鸣高枝。复如风涛走,大块噫气轰相吹。
无弦之琴愔愔默默何所思,脱底之桶外视不改中已离。
跫然足音至窗下,槃姗勃窣,但诧花砖之影纷䙰褷。
客来晤面首方侧,言犹未及袖如先神怡。清歌妙舞仿佛知雅意,但见彩袖翩翻烂熳风前披。
惟公丰采自不聩,矫矫海鹤争清姿。芸然群动息方寸,大扣小扣泛尔肆应无纤遗。
台鼎赞谟略,黄阁调纶丝。西园东壁掌枢要,总持百揆,清毖庶狱臻咸熙。
乃知所谓异人者,手口眼耳能兼资。琐屑外物讵为累,不聋于心心为师。
明目达聪上正赖,规圆矩方公自持。君不见汉相张苍登百岁,年年社酒应莫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写给一位叫刘延清的聋人官员的。全诗用生动幽默的笔调,既描写了耳聋的困扰,又赞美了主人公超然物外的智慧。
开头说"耳聋难医",七十岁才聋已经算晚了。但笔锋一转,说这种生理缺陷反而让主人公像得道高僧一样,摆脱了世俗纷扰。接着用一连串妙喻描写耳聋体验:像听秋蝉断断续续、像狂风呼啸、像弹无弦琴、像漏底的水桶——看似正常,内里已空。
最有趣的是描写社交场景:客人来了要侧着头看,话没说完就假装听懂;看歌舞表演时,只能盯着舞袖瞎猜意思。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主人公的气度,他依然像仙鹤般清雅脱俗。
后半段笔调转为庄重,说这位官员处理政务时反而更加专注,能"不聋于心",用心灵代替耳朵。最后用汉代长寿宰相张苍的典故,暗示主人公虽聋却更显智慧,应该年年喝酒庆贺。
全诗妙在把残疾写成优势:耳聋让人过滤了世间嘈杂,反而成就了内心的清明。这种"缺陷即天赋"的逆向思维,配合时而幽默时而庄重的语气,既温暖了残障者,也启发了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