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奇幻的月夜仙境,充满神话色彩和浪漫想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开篇回忆:诗人回忆年轻时(十五二十岁)常把玩一把画着竹树的扇子,扇面像一轮明月在云间转动。"手弄素月"既指扇子像月亮,也暗示年轻人爱玩闹的天性。
2. 神话突变:突然笔锋一转,想象月亮(广寒宫)被敲碎坠入海底龙宫,月光像龙影般掠过海面。这里用"椎碎"形容月光破碎的动感,"龙影"则赋予月光生命。
3. 桂树变竹林:传说月宫只有一棵桂树,但诗人扇面上的竹影却像千万竿竹子摇曳生姿。通过对比神话与现实,突出艺术(扇面)比传说更丰富。
4. 仙女夜宴:想象嫦娥邀请湘水女神(湘娥)在银河开派对,从洞庭湖到日本的海天都成了她们的宴席场地。用"通银河"展现空间的辽阔。
5. 乐极忘晨:直到鸡鸣天亮,仙女们还沉醉在欢乐中。结尾的"奈乐何"带着俏皮,暗示美好时光总是短暂。
全诗妙在:
- 把普通扇子与月宫神话巧妙结合
- 用"椎碎""歘入"等动词让画面充满动感
- 通过对比(一桂树/万竿竹)展现艺术想象力
- 最后仙女宴饮的场景充满人间烟火气,让神话更亲切
本质上是在赞美艺术创作(扇面)能让平凡事物焕发神奇光彩,也暗含对青春欢乐的怀念。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