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皇宫中夜晚到黎明的场景,通过"滴漏"(古代计时器)的声音串联起时间流逝的细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时间流转的仪式感 前四句写深夜到拂晓的过渡:宫中的滴漏声不断("玉漏移"),皇家车队进入太清宫,天色渐亮("催辨色"),滴漏声持续不断。这里通过声音和光线的变化,营造出宫廷庄重而静谧的氛围。
2. 声音的巧妙描写 中间四句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滴漏声时而像被微风吹散的轻响("乍逐微风转"),时而像玉佩碰撞的清脆声("时因杂佩轻")。同时带出宫外世界:青楼(这里指富贵人家的高楼)里人们结束梦境,街上开始有车马声。这种写法让静止的夜晚有了动态感。
3. 黎明时分的特殊意境 后四句捕捉到破晓时分的微妙:月亮将落未落("残魄栖初尽"),晨寒随着滴漏声更显清冷。最后诗人自嘲:自己不是上朝的官员,却和官员一样被滴漏声唤醒,只能空有整理衣冠的感慨。这里暗含着对仕途的淡淡遗憾。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抽象的"时间"具象化:通过滴漏声的变化,串联起宫廷内外的场景切换,既有宏大的皇家气象,又有普通人感知时间的细腻体验。就像用声音作画,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个静谧夜晚里的每一刻变化。
严巨川
严巨川,字里不详。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僭位,严作诗抒愤。德宗归京后,曾述及此事。又曾应进士试。事迹见《奉天录》卷一、卷二。《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仲秋太常寺观公卿辂车拜陵》一首,为苗仲方诗误入。另《奉天录》尚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