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中丞出镇山东

忆昔乘骢出汉畿,急难才籍九重知。胡来节领襟喉地,塞上功高保障时。

诏下云霄移斧钺,霜飞海岱伫旌旗。自怜筹国身非远,人羡忧时鬓未衰。

日落北庭仍战戟,烽传东郡更疮痍。辕门月下军书动,宪府秋深戍角悲。

独倚青萍堪涕泪,坐挥白羽繫安危。悬知长啸烟尘静,公望于今合鼎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领(王中丞)奉命出镇山东、保家卫国的场景,展现了战乱年代的军人担当和家国情怀。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回忆过往:开头回忆王中丞当年骑马出京的英姿,皇帝因看重他的才能而委以重任。他驻守边关要地,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年纪未老又受命出征,令人敬佩。

2. 战乱现实:诗中用"日落北庭仍战戟"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展现了边境战事不休、百姓饱受战争摧残的惨状。深夜军营中传递军书的忙碌、秋风中传来的号角声,都烘托出紧张悲壮的氛围。

3. 将领形象:后四句刻画了一位忧国忧民、文武双全的将领形象。他抚剑落泪却仍挥动令旗指挥作战,在月下沉思时依然保持警觉。诗人相信这位将领终将平定战乱,他的功绩会被铭记史册。

全诗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回忆-现实-展望),塑造了一位忠勇双全的将领形象。诗中"青萍"(宝剑)、"白羽"(令旗)等意象的运用,既展现了将领的英武,又暗示了战争的无情。最后"鼎彝"(古代礼器)的比喻,则表达了对将领青史留名的期许。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宏大的战争图景,既有金戈铁马的壮烈,又有月下沉思的细腻,让读者感受到乱世中军人的责任与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