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怀古
俊杰拥书观大略,致远襟怀安淡泊。
平生谨慎有君知,六尺藐孤真可托。
鱼水交欢起卧龙,纶巾羽扇倍雍容。
世主岂无求贤意,天下才多恨未逢。
三代而还共传语,伯仲之间见伊吕。
谁忆长吟抱膝时,自比管乐人莫许。
吁嗟文彩艳飞腾,席珍漫向时人称。
未出草庐能相信,祇有徐颍川与崔博陵。
男儿有志长落落,风流千载犹如昨。
君不见罗者烝然视薮泽,鹍鹏久已翔寥廓。
平生谨慎有君知,六尺藐孤真可托。
鱼水交欢起卧龙,纶巾羽扇倍雍容。
世主岂无求贤意,天下才多恨未逢。
三代而还共传语,伯仲之间见伊吕。
谁忆长吟抱膝时,自比管乐人莫许。
吁嗟文彩艳飞腾,席珍漫向时人称。
未出草庐能相信,祇有徐颍川与崔博陵。
男儿有志长落落,风流千载犹如昨。
君不见罗者烝然视薮泽,鹍鹏久已翔寥廓。
现代解析
这首《隆中怀古》通过赞美诸葛亮的才华与品格,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理想人生的向往。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诸葛亮的品格与才能
前四句写诸葛亮隐居时的形象——他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却甘于淡泊("致远襟怀安淡泊"),性格谨慎可靠,连刘备都愿将幼子托付给他("六尺藐孤真可托")。这里用"鱼水之交"比喻刘备与诸葛亮的默契,用"纶巾羽扇"的从容形象展现其儒雅风度。
2. 人才与机遇的错位
接下来四句道出一个现实矛盾:虽然君主们嘴上求贤若渴("世主岂无求贤意"),但天下英才往往难遇明主。诗人将诸葛亮比作商周名臣伊尹、吕尚("伯仲之间见伊吕"),暗示真正的大才在未遇时机时,连自比管仲、乐毅都会被人嘲笑("自比管乐人莫许")。
3. 知音难觅的孤独
诗中特别提到只有徐庶(颍川)和崔州平(博陵)在诸葛亮未出山时就相信他的才能。这反衬出大多数人对人才的误判,就像猎人("罗者")只盯着小水塘,却不知鲲鹏早已翱翔天际(比喻庸人看不见真正的雄才)。
4. 超越时代的理想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真正的男儿志在千里("落落"形容胸怀坦荡),他们的风采千年后依然鲜活。全诗以诸葛亮的际遇为镜,既赞美了"未出草庐已定天下"的传奇,也暗含了对现实中人才被埋没的无奈。
核心魅力:
诗人用诸葛亮的故事,巧妙道出了古今相通的人生困境——有才华的人需要机遇,而机遇往往稀缺;真正的智者可能生前不被理解,但其精神却能穿越时空。诗中"鲲鹏"与"猎人"的对比尤其生动,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