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邵文敬主事

珊瑚木难世所罕,才华见羡难为款。
日短天寒客欲行,诗坛别后谁为伴。
用之非宜复可惜,千仓万庾尘初满。
淮河涛澜九月高,研豪陈墨犹余浣。
西归汝弼南行邵,草圣一时谁付管。
黄门萧郎不苟作,罗赵前头觉余懒。
七辰滞下出无力,自送邵君情不暖。
白日风沙忆放筹,幽人宴坐渐樗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送别好友邵文敬时写的,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和对才华的赞赏。

1. 前四句:用"珊瑚木"这样的珍稀宝物比喻邵文敬的才华罕见,说他的文采让人羡慕却难以挽留。冬天日短天寒,友人即将远行,诗人担心诗坛以后少了这样的伙伴。

2. 中间八句:通过一系列比喻表达遗憾之情。先说邵文敬的才能就像装满粮食的仓库被尘封(未被重用),又用九月淮河汹涌的波涛比喻他澎湃的文思。提到两位书法名家(汝弼指李应祯,邵指邵文敬),说他们的草书技艺无人能继承。接着用黄门侍郎(高官)和书法家萧子云的故事,暗示自己相比他们显得懒散。

3. 最后四句:直接抒发送别时的低落心情。诗人说自己生病体弱("七辰滞下"指腹泻多日),送别时连心情都是冷的。最后回忆起往日和邵文敬在风沙中饮酒论诗、安静座谈的快乐时光,如今友人离去,自己就像无用的樗木(臭椿树)般孤独闲散。

全诗亮点: - 用"千仓万庾尘初满"这样新颖的比喻,形象表现人才被埋没 - "淮河涛澜"既写实景又暗喻文思 - 结尾"樗散"的比喻,把知识分子的失意感写得生动传神 - 通篇没有直接说"舍不得",但每个比喻都在表达惜别之情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通过日常事物(仓库、河水、树木)和文人典故的自然结合,把对朋友才华的欣赏、对离别的不舍、对自己境遇的感慨,都融汇成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明代文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