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文石书院诸生① 其一

簿书七载勉从公,政拙还兼课士功⑴。
讲贯苦难音语译,品评惟赖道心同。
八行制胜词须洽,五字呈才句必工。
自愧拥皋非博物,敢云西蜀效文翁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在文石书院教书七年的老师写给学生的自白,字里行间透着谦逊与真诚。

开头两句像老师的述职报告:七年来一边处理公务一边教书,自认政绩平平,教学也谈不上出色。这里"政拙"是自谦,说自己政务能力一般;"课士功"指教书育人的工作。

中间四句道出教学实况:讲课最大的困难是方言差异("音语译"可能指师生语言不通),只能靠共同的道德追求("道心同")来评价学生。他特别重视写作教学——"八行"指书信写作要文辞恰当,"五字"指五言诗必须字字精炼,说明他注重实用文体和诗歌创作的双重培养。

最后两句尤为动人:老师自比"拥皋"(坐在讲台上)却惭愧学识不够渊博,更不敢说能效仿西汉文翁(在四川兴办教育的贤官)的功绩。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反而凸显了他的责任感——虽然自觉能力有限,仍坚持在教育一线耕耘七年。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位老教师灯下的喃喃自语,让我们看到古代教育者最真实的样子:他们面对语言障碍、能力局限依然坚守讲台,用最朴实的标准要求学生,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这种跨越时空的教育者情怀,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