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授刘震还阙里

才从东鲁来,又向东鲁去。
珊珊珂马出津桥,炯炯霜花照青署。
人生不愿多得钱,亦不愿有负郭二顷田。
但愿携书向东鲁,日与圣门孙子相周旋。
杏坛花暖鸣素弦,舞雩高咏春风前。
况君又饱公家粟,书中吏隐真神仙。
嗟我京华长作客,侍从无才竟何益。
几年欲作东鲁游,尘土吹人行不得。
因君归去起遐瞻,泰岳岩岩倚天碧。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朋友刘震从山东(东鲁)来京城,现在又要回山东去,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山东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开头写送别场景(前四句): 用"珊珊珂马"(马铃叮当)、"炯炯霜花"(明亮的霜花)这些生动的画面,描绘朋友骑马离开京城的场景,很有画面感。

2. 中间写人生理想(中间八句): 诗人说人生最幸福的不是有钱有地,而是能带着书去山东,和孔子后人一起读书论道。用"杏坛"(孔子讲学处)、"舞雩"(孔子和学生郊游处)这些典故,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向往的理想生活——在春风中读书唱歌,像神仙一样自在。还夸朋友吃着朝廷俸禄还能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很让人羡慕。

3. 最后写自己的遗憾(最后六句): 诗人感叹自己在京城当官多年,一直想去山东却没能成行。现在看着朋友回去,遥想泰山巍峨的景色,更添惆怅。这里的"尘土吹人"比喻官场俗务缠身,"泰岳岩岩"则暗示对圣贤之道的向往。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朋友的自由 vs 自己的束缚 - 用具体意象:马铃、霜花、杏花、春风、泰山,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感 - 语言流畅自然:虽然用了一些典故,但整体明白如话,像在和朋友聊天 - 写出了古代读书人共同的心结:既要在朝为官,又向往圣贤之道的精神家园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看着朋友离去、遥想泰山的那份怅惘,让人联想到现代人忙于工作、无法实现梦想的相似处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