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女随珠 其二

十年京国洗铅华,千里关山未见家。官閤牵衣成死别,镜台留照剩空花。

杜鹃屡滴思亲泪,精卫难回汎海槎。一种天涯匏系感,层峰何处哭韩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悼念早逝女儿的深情之作,字字血泪,充满漂泊人生的无奈与悲痛。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女儿在京城生活十年洗尽稚气("洗铅华"),却始终未能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父女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官署,女儿拉着父亲衣袖告别竟成永诀,如今梳妆台只剩她生前的镜子空照,像凋谢的花般让人心碎。这里用"空花"的意象,既写实(镜中无人),又暗喻生命如花般易逝。

后四句转入更深的哀思:父亲像杜鹃鸟不断啼血("思亲泪"),又像精卫鸟填海般徒劳地想找回女儿("汎海槎"指传说中通天河的木筏)。最痛的是,自己如同被绳子拴住的葫芦("匏系"典故),困在远方为官不能自由,连像唐朝人韩拿那样在女儿坟前痛哭的地方都找不到。最后这个比喻特别揪心,把官僚体制对人的束缚与丧女之痛交织在一起。

全诗妙在将三个经典意象(杜鹃、精卫、匏系)自然融入生活场景,不显堆砌。父亲的身份矛盾(官员与丧女者)强化了悲剧感,让读者看到古代知识分子在忠孝之间的撕扯。今日读来,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反转版——"父欲护而女不待",依然令人鼻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