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东少梁山禹庙眺黄河歌呈同游诸公
少梁山势何岧峣,林烟漠漠风萧颾。典午祠堂一百丈,此山对峙相争高。
客言禹庙登临好,空濛万里无尘嚣。桑柘刺眼槐花落,来穿萝径同游遨。
龙门直下五十里,秦山晋树相周遭,云气苍茫看不见,青天一豁奔惊涛。
七月暑退蝉鸣号,雨脚欲下风雷交。鲸鱼逞怒呼其曹,两河左右纷动摇。
呜呼战伐经几载,木罂渡口横弓刀。昔自楚归岁在卯,夜携八口趋中条。
间道汾阴止河浒,欲披葭菼寻渔舠。隔岸人家闻吠犬,望庐不到心徒劳。
一从朝那来效顺,甲兵如雪都潜销。吾党高卧饱闲散,不妨老作韩山樵。
西来凉气入乌帽,祇应饮酒持霜螯。向夕客散不须约,通林明日还连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同游少梁山禹庙、眺望黄河的壮丽景象,同时融入了对历史战乱和个人经历的感慨,最后回归闲适的田园生活。全诗情感丰富,既有豪迈的写景,也有深沉的人生思考。
诗的开头描写少梁山的高峻和苍茫景色,山势险峻,林间烟雾缭绕,风声萧瑟。诗人提到山上的典午祠堂(可能指祭祀司马氏的祠堂),与少梁山对峙争高,展现了一种雄浑的气势。
接下来,诗人写登临禹庙的体验:视野开阔,万里无尘,桑树、槐花点缀其间,与朋友穿行在幽静的山径中。远望黄河,龙门(黄河险要处)直下五十里,秦晋两地的山树环绕,云气苍茫中,青天豁然开朗,黄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写七月暑退、蝉鸣风雷的天气变化,黄河如愤怒的鲸鱼般咆哮,两岸仿佛在震动。这里不仅写自然之景,也暗喻历史的动荡。诗人联想到战乱年代(“木罂渡口横弓刀”指战争场景),回忆起自己曾携家带口逃难的经历(“夜携八口趋中条”),隔岸望见人家却无法到达的无奈。
最后,诗人写战乱平息后的安宁生活:朝廷平定叛乱(“朝那来效顺”),兵器收起,自己和朋友得以高卧闲散,像隐士一样生活。凉风拂面,饮酒品蟹,享受田园之乐。结尾说今日游玩尽兴,明日还要继续结伴同行,显得洒脱自在。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壮丽的自然描写:黄河的奔腾、山势的巍峨,画面感极强。 2. 历史的厚重感:通过战乱与和平的对比,体现对安宁的珍惜。 3. 个人情感的融入:逃难经历让诗更有真实感,结尾的闲适又显得豁达。 4. 语言生动:比如“鲸鱼逞怒”“青天一豁奔惊涛”,比喻形象,气势逼人。
整体上,这是一首将写景、抒情、叙事结合得很好的诗,既有豪放的气概,又有深沉的人生感悟,最后回归平淡,显得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