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鹤楼次西涯少师韵寄凤山中丞
扁舟鄂渚连宵泊,一樽聊伴城楼鹤。月光照人如镜明,水色涵空更澄廓。
楼背小亭白石凿,裂处似有藤萝络。欲将胜致付毛生,掌中酒杯且权阁。
凌晨历览周遭峰,村歌野曲鸣商宫。官清万口托奇遇,民隐九重偏易通。
战马千群卧芳草,山川二百皆春风。濒江小歉亦偶尔,全活正赖青州翁。
中台大夫南国彦,胸中石渠有其半。经纶馀滴洒秋风,流水行云看染翰。
名楼秀句两争雄,千载鹤诗今再见。凭栏独抱庙堂忧,举头懒识江山面。
酒酣携笛傍梅花,吹彻楚云飞碎练。不须高语惊星辰,声名久已登霄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泊鄂渚(今武汉一带)、登黄鹤楼赏景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暗含对民生和官场现实的思考。
开篇写景:诗人乘小船停泊江边,独自饮酒赏鹤。月光如镜、江水澄澈的描写营造出空灵意境,而"楼背小亭裂处生藤萝"的细节暗示了时光流逝的痕迹。
情感转折:从"欲将胜致付毛生"开始,诗人情绪由闲适转为深沉。他放下酒杯,凌晨登山远眺,听到民间歌谣,联想到为官之道——清官能体察民情,就像春风化雨般让战马安卧、山河焕发生机。
借古喻今:诗中提到"青州翁"(可能指古代清官)和"中台大夫"(当代官员),通过对比强调:真正的贤士既能写出黄鹤楼那样的绝妙诗文,更应心怀天下。最后"吹笛傍梅花"的潇洒形象,暗喻自己不屑虚名,只求用行动造福百姓。
核心魅力在于:把江楼月色写得如诗如画,却不停留在表面,而是自然过渡到对社会的关切。比如"村歌野曲"带出民间疾苦,"战马卧芳草"暗喻和平愿景,这种由景入情的写法让深刻主题变得生动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