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坛春翠

高榕郁参天,樛枝长拂地。
古坛春雨馀,芳草绿无际。
村烟淡冥濛,斜阳远迢递。
载酒可寻香,题诗继修禊。
何须召伯棠,于焉足游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古榕树下的宁静美景,充满自然生机与文人雅趣。

开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高大的榕树枝叶茂密("郁参天"),弯曲的枝条垂到地面("樛枝长拂地")。雨后古老的祭坛边("古坛春雨馀"),碧绿的芳草一直蔓延到天边。这里用"参天""拂地"的对比,展现出榕树蓬勃的生命力;"绿无际"三个字更让人仿佛看到满眼青翠的草原。

中间四句转向人文气息:远处村庄的炊烟像轻纱般朦胧("村烟淡冥濛"),夕阳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斜阳远迢递")。诗人想带着美酒来赏花("载酒可寻香"),像古人修禊(三月三的水边祭祀)那样在这里题诗作赋。这里"淡冥濛"的炊烟与"远迢递"的夕阳,构成一幅水墨画般的远景。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何必非要去找传说中的召伯棠(周朝召公休息过的棠树),眼前这棵榕树不就是最好的休憩之地吗?这里用典故却不掉书袋,反而透着几分随性,说明真正的美景就在眼前。

全诗妙在: 1. 动静结合——静止的古树与流动的炊烟、斜阳相映成趣 2. 远近交替——从眼前的榕树枝到天边的芳草、远村的炊烟 3. 用典自然——结尾的召伯棠典故用得恰到好处,不显刻意 4. 语言清新——"绿无际""淡冥濛"等词既有画面感又通俗易懂

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棵百年老树,会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一样,古人见到这样的榕树,就用诗歌记录下这份春日的美好。诗中那种"随处发现美"的生活态度,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