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岚山
人家住峰顶,我行时见之。
遂逾数百折,始获叩茅茨。
主人拂尘席,邀我憩征疲。
村居不四五,往往绝烟炊。
携榼请馔具,日暮空筐归。
未知有蔬笋,况乃思甘肥。
提壶试斟酌,不辨渑与淄。
岂无饥渴情,何为异肝脾。
谓言百尺岩,九仞不及施。
昨逢十日雨,众面生光辉。
自从五月来,谁复陈巾匜。
悲哉人间世,生理乃若兹。
我劳尚不解,彼困何能支。
明发舍之去,相看俱涕洟。
遂逾数百折,始获叩茅茨。
主人拂尘席,邀我憩征疲。
村居不四五,往往绝烟炊。
携榼请馔具,日暮空筐归。
未知有蔬笋,况乃思甘肥。
提壶试斟酌,不辨渑与淄。
岂无饥渴情,何为异肝脾。
谓言百尺岩,九仞不及施。
昨逢十日雨,众面生光辉。
自从五月来,谁复陈巾匜。
悲哉人间世,生理乃若兹。
我劳尚不解,彼困何能支。
明发舍之去,相看俱涕洟。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旅人爬山拜访山顶人家的故事,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山里人生活的艰辛和人间冷暖。
开头写旅人远远望见山顶有人家,爬了无数山路才找到那间茅草屋。主人热情地打扫座位招待他,但村里总共才四五户人家,很多房子都断了炊烟——说明这里人烟稀少,生活艰难。
中间细节特别打动人:主人想招待客人,提着食盒出去借食物,到天黑却空着筐回来。山里连蔬菜竹笋都没有,更别提肉食了。拿出酒壶倒酒,酒淡得尝不出味道。不是主人不好客,实在是家徒四壁。这里用"不辨渑与淄"(分不清两种酒的差别)这个典故,生动表现了酒的寡淡。
后面揭示了贫困的原因:虽然住在百尺高崖上,但可耕种的土地连九仞(一仞约八尺)都不到。前些天下了十天雨,大家脸上才有了点喜色,但五月以来连洗脸的水都没有。最后旅人和主人家相对流泪的场面,把底层人民"活着都费劲"的困境写得令人心酸。
全诗像纪录片一样真实,没有刻意煽情,只是白描山里人借不到食物、用不起水的日常,反而更有冲击力。最难得的是,诗人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把自己也摆进去——"我自己的劳累都没法缓解,他们的困苦我又怎么帮得上",这种平等的视角让诗歌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