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知足常乐的田园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家庭幸福的珍视。
前两句用桃花柳絮比喻那些浮华不实的追求,认为这些轻飘飘的东西算不上什么宏伟志向。三四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农耕生活的满足——有田地可耕种,有井水可饮用,这比四处奔波谋生("身屦"指穿着草鞋奔波)、让妻子辛苦纺织("妻纑"指妻子织布)要好得多。
五六句写家庭的和美:儿子们(郎君)争气有为,名声很好;自己(老子)安享晚年,体味着生活的真谛。最后两句用典故自比:就像古代贤人正考父那样,虽然只能喝粥度日,但这样的生活也足够温饱,让人心满意足。
全诗通过对比浮华与朴实的生活选择,赞美了自给自足、家庭和睦的田园生活,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诗中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达智慧,以及对简单生活中真趣味的深刻体会。
曹泾
(1234—1315)宋歙州休宁人,迁居歙县,字清甫,号弘斋。八岁能通诵五经,研穷经学,尤精诣于朱熹之书。度宗咸淳四年进士。授迪功郎、昌化县主簿。七年,丞相马廷鸾聘主教席,端临之学实出自泾。九年充信州考试官。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充紫阳书院山长,十九年辞归养,不复出。著述甚富,有《讲义》、《书稿》、《文稿》、《韵稿》、《俪稿》、《服膺录》、《读书记》、《泣血录》、《过庭录》、《古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