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赵焕文茂才彝鼎殉节纪

一死不足惜,千秋大义存。楚氛当日恶,大地霎时昏。

衰世无忠节,荒庵有荩魂。嗟予犹健在,愧我赵公门。

些语听离骚,魂兮那许招。西欧飞血雨,东海动心潮。

世事今如此,生民恨未消。九京如可作,应更痛前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赵焕文(字彝鼎)为国殉节的崇高敬意,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乱世中忠义精神缺失的痛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核心思想: 1. 赞美忠烈: 开篇直接点明赵焕文的死并非无谓牺牲,而是为了捍卫"千秋大义"(民族大义)。即使身处黑暗时代("楚氛恶""大地昏"),他的忠魂依然如荒庙中的灯火,照亮人心。 2. 自我反思: 作者对比赵焕文的壮烈,惭愧自己虽苟活却无力改变现状。"愧我赵公门"一句,凸显出知识分子的自责与无力感。 3. 借古讽今: 诗中用《离骚》(屈原投江明志的典故)暗示当下局势如同古代乱世。西欧的"血雨"和东海的"心潮"象征国内外动荡,百姓苦难深重。 4. 悲愤无奈: 结尾幻想死者复生("九京可作"),实则痛心于前朝覆灭的教训未被吸取,暗指当时社会仍在重蹈历史悲剧。

艺术手法: - 对比强烈: "衰世无忠节"与"荒庵有荩魂"形成鲜明反差,突出赵焕文的可贵。 - 意象沉重: "血雨""心潮"等意象渲染出压抑的时代氛围。 - 情感递进: 从对烈士的敬佩,到对自身的惭愧,最后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

现代启示: 这首诗通过个人殉节事件,折射出大时代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它提醒我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个体的气节能成为照亮黑暗的精神火炬;而活着的人更应铭记历史,避免悲剧重演。诗中"生民恨未消"的呐喊,至今仍能引发对和平与正义的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