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郑蓉秋舅父

吾公竟郁郁终乎,泊华门中落以来,半生饱尝世味,更白头卧病,起居需人,固知解脱为安,待尽乍饰巾,撒手应教归兜率;
贱子亦垂垂老矣,记弱岁追陪之日,两家犹在盛时,当青眼高歌,文章许我,自愧飘零无似,倦游初返里,伤心何忍过州门。

现代解析

这首挽诗是作者哀悼舅父郑蓉秋的作品,情感真挚,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亲情的珍贵。

上联(前半部分)
写舅父的晚年境遇。他原本出身显赫,但家道中落后,半生尝尽世间冷暖。晚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作者认为死亡对他而言是一种解脱。最后两句用“撒手归兜率”(佛教中指往生净土)表达舅父离世的释然,暗含对舅父解脱痛苦的安慰。

下联(后半部分)
写作者自己的感慨。他回忆年少时与舅父相处的时光,那时两家都还兴盛,舅父对他青眼有加(即赏识他),鼓励他的才华。如今作者漂泊半生,年老回乡,却已物是人非,连经过州门(家乡的标志)都感到伤心,因为再也见不到那位曾经赏识他的长辈。

全诗精髓
1. 命运无常:从“盛时”到“中落”,从青春到衰老,展现人生起伏。
2. 亲情深厚:舅父的赏识与作者的怀念,体现长辈与晚辈间的情感纽带。
3. 解脱与遗憾并存:舅父离世解脱了痛苦,但留给作者的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魅力所在
- 用对比手法(过去vs现在、兴盛vs衰败)强化情感冲击。
- 语言朴素却动人,比如“白头卧病”“青眼高歌”,画面感极强。
- 结尾“伤心何忍过州门”一句,以具体场景(州门)寄托哀思,让读者感同身受。

整首诗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有对逝者的追思,也有对自身命运的喟叹,普通人读来也能被其中的人生况味打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