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芳洲兰花
残雪消阴崖,柔风被晴麓。
兰根得天和,芳蕤出丛绿。
澹然如幽人,皎皎在空谷。
味薄趣自长,香远韵更足。
尚嫌荃惠伍,肯与桃李渎。
中洲有吟仙,自爱称初服。
丘壑赏孤清,泥涂怜久辱。
乃知松柏姿,均此受命独。
石君瘦欲涸,毛颖老不沐。
为子操猗兰,清商出枯木。
兰根得天和,芳蕤出丛绿。
澹然如幽人,皎皎在空谷。
味薄趣自长,香远韵更足。
尚嫌荃惠伍,肯与桃李渎。
中洲有吟仙,自爱称初服。
丘壑赏孤清,泥涂怜久辱。
乃知松柏姿,均此受命独。
石君瘦欲涸,毛颖老不沐。
为子操猗兰,清商出枯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株生长在山谷中的兰花,通过兰花的形象表达了高洁、坚韧的品格追求。
开篇用"残雪消融、和风吹拂"的春日景象做铺垫,引出在这样环境中生长的兰花。兰花根系吸收天地精华,嫩芽从绿丛中探出,就像一位清雅的隐士,静静伫立在空旷山谷中。这里用"隐士"比喻兰花,突出其超然物外的气质。
接着写兰花的特点:看似平淡却意趣悠长,香气清淡却能飘得很远。它不屑与普通香草为伍,更不愿与艳俗的桃李同流合污。这里通过对比,强调兰花不随波逐流的品性。
后半部分引入一位隐居诗人的形象,他独爱这样质朴的兰花,欣赏丘壑间的孤高清雅,怜悯兰花长久被埋没的处境。由此联想到松柏的坚贞品格,认为它们和兰花一样,都是天生不凡的。
最后用干涸的砚台(石君)和秃笔(毛颖)自比,表示要为这株兰花谱写琴曲,让清越的琴音从枯木中传出。这个结尾很巧妙,把兰花的高洁与艺术创作联系起来,暗示高尚品格能激发艺术灵感。
全诗通过咏兰,实际上是在歌颂一种不慕荣华、坚守本真的生活态度。诗人用通俗的比喻和对比,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兰花所代表的精神境界,以及对这种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