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鹄矶

沔江骇浪流淙淙,夹岸屹立双芙蓉。
黄鹄高峙郡城角,倒插石壁当其冲。
上戴万古神仙宅,下蹋千尺蛟龙宫。
我客江郊百无事,独著双屐携长筇。
斜日惨淡山径黑,穷秋萧瑟枫林红。
缘岩历磴到绝顶,危楼突兀临三重。
森然魄动当槛立,参旗⑴斗柄摇虚空。
俯首长江一带耳,翻疑天堑难为功。
回身欲倚江阁立,四窗白雾寒濛濛。
神仙有无堕荒邈,英雄割据空遗踪。
冠古才人零落尽,感时五岳排胸中。
山雨初来楼角暗,蹑级欲下心忡忡。
凭高放眼一长望,茫茫八极云而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黄鹄矶(武汉蛇山)时的壮阔景象和内心感慨,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雄奇的自然景观(前12句) 诗人用电影镜头般的笔法,先展现沔江惊涛拍岸、两岸山崖如芙蓉矗立的宏观画面,接着聚焦到黄鹄矶——它像一柄倒插江心的巨剑,上接云霄神仙居所,下镇江底龙宫。背着竹杖独自登山的诗人,穿行在夕阳染红的枫林和黝黑山径间,最终抵达三层高的黄鹤楼。这里"参旗斗柄摇虚空"的描写尤为震撼,让人仿佛看见星斗近在咫尺摇摇欲坠。

2. 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间8句) 当诗人俯视长江时,发现传说中的天堑竟像一条衣带般纤弱,顿时对"长江天险"的历史认知产生怀疑。寒雾弥漫的楼阁中,他想到三种消失的存在:求仙的古人(如在此飞升的费祎)、割据的英雄(如三国孙权)、历代文人雅士,这些都与眼前空荡的江山形成强烈对比。

3. 个人的时代悲怆(最后4句) 在骤雨将至的昏暗楼角,诗人感到五岳般沉重的忧思压在胸口。结尾"茫茫八极云而风"既是实写风云变幻的天地,也暗喻动荡不安的时局,传递出一种知识分子对历史兴衰的深沉孤独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将地理(江、山、楼)、天文(星辰、云雾)、历史(神仙传说、英雄故事)三重维度压缩在同一时空,最终凝聚成诗人胸中块垒。尤其"俯首长江一带耳"的视角转换,既展现地理景观的渺小,又反衬出历史洪流的宏大,简单一句就完成了从写景到抒怀的升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