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范公堂
萧萧狱曹掾,有堂名范公。
岁月益已久,父老传清风。
维时狴牢下,枉直情毕通。
太守异趣舍,挺然不回⑴从。
事事争救之,粉屏记其终。
殆公三年归,字满无所容。
官小俸禄薄,家居率穷空。
卖马以自给,徒行气弥充。
后公在朝廷,搢绅伏其忠。
三黜坐正谏,流离成老翁。
我欲绘公像,置祠狱官中。
公名塞天壤,文字未易工。
不若揭以榜,因之晓愚蒙。
后来仰高山,相与传无穷⑵。
岁月益已久,父老传清风。
维时狴牢下,枉直情毕通。
太守异趣舍,挺然不回⑴从。
事事争救之,粉屏记其终。
殆公三年归,字满无所容。
官小俸禄薄,家居率穷空。
卖马以自给,徒行气弥充。
后公在朝廷,搢绅伏其忠。
三黜坐正谏,流离成老翁。
我欲绘公像,置祠狱官中。
公名塞天壤,文字未易工。
不若揭以榜,因之晓愚蒙。
后来仰高山,相与传无穷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范公的小官,虽然职位低、工资少,但为人正直敢言的故事。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回忆范公当小官时的清廉(前12句) - 衙门里有个"范公堂",老百姓至今还在传颂他的好名声。 - 他管监狱时明察秋毫,能分辨每个犯人的冤屈。 - 哪怕和顶头上司意见不合,也坚持原则不盲从。 - 把每件冤案都记录在墙上,三年后墙上写满了字。 - 穷得卖马维持生计,但走路反而更有精神气。
2. 讲述范公后来的遭遇(中间4句) - 后来升官到朝廷,官员们都佩服他的忠诚。 - 因为敢说真话被多次贬官,漂泊到老。
3. 表达对范公的敬仰(最后6句) - 诗人想给范公画像放在衙门里供人学习。 - 但觉得范公名声太大,画画反而难以表现。 - 不如直接挂块牌匾,让后来的官员都能学习他的精神。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卖马""徒行"这些生活细节,让清官形象特别真实 - 对比手法很强烈:小官VS大名声、贫穷VS骨气、被贬VS坚持 - 最后提出"挂牌匾"这个主意,比画像更有教育意义
核心思想是:真正的榜样不在外表多光鲜,而在于骨子里的正直。这种精神比画像更能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