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道周公有社仓之议言事者虑格于旧例公概然力任其成立赋抚恤歌六章发明天道人心之应淋漓悽恻情见乎词用述其意更为推衍言之续成长歌一篇①
大灵无涕⑴登苍穹,叫阍不答天梦梦。
开辟以来千万劫,水火疾疫与兵戎。
谁言盛世无灾祲,尧水汤旱周大风。
黔黎浑噩不知识,空自披发号鸿濛。
宣经念佛浑多事,惟有行善可回造化工。
福善祸淫应如响,普天之下其理同。
薄海苍生吾赤子,繄岂澎湖一隅中。
澎湖一岛临汪洋,西扼金厦东台阳。
干戈盗贼总无患,往往凶歉遭奇荒。
未若去岁更周章,黄发遗民见未尝。
四月下种六月旱,旱气蒸郁为螟蝗。
七八九月咸雨洒,腥风瘴雾交迷茫。
早季晚季颗粒尽,饥死者死亡者亡。
别驾蒋公痛悲悯,心如乱发纷𩬹⑵鬤。
驰书乞援赴郡城,郡城大吏动怦怦。
檄委贤能急省难,沈施赞府来经营。
稽查按验分劳役,剋日编成户口册。
徐公继至亦叹嗟,率先安抚筹良策。
诸君实力齐勤民,岂等秦越视肥瘠。
观察周公玉堂英,扬帆远使观沧瀛。
慈帆稳渡叱蛟⑶鳄,抵岸旋闻呼癸庚。
视民疾苦恤民隐,长歌一阕详民情。
酸辛一字一涕泪,抚楮长为太息声。
胜披郑侠流民状,不愧次山舂陵行。
公有福力能起死,变醨养瘠缘真诚。
代公甫⑷到毒龙窜,房豹⑸初临泉味清。
一朝麾节移澎疆,免尔沟壑公能当。
贫民三万七千口,量赈万帑充饥肠。
极贫两月得全活,次贫周月慰所望。
斟酌多寡不一例,其实次贫亦惨伤。
挪借称贷计已尽,纵有田地难换粮。
凫茈芦菔遗此地,本⑹酩竹花寻何方。
岂无山蔬与海菜,啖之令人病而僵。
胡不暂支厅库先施借,约以秋秒⑺来抵偿。
权宜破格恩乃济,斯真救时药之良。
知公用心亦大⑻苦,再议善后⑼设社仓。
陆续拨运不费力,襄诸大府修封章。
台邑仓庾素充积,以盈济虚两无妨。
上达天聪应嘉取,议本通行制已古。
虑或因陈致红腐,年年粜之年年补。
有时巨浪阻风樯,台⑽价不须愁奸商。
一遇青黄呼吸至,官亦云便民亦康。
想到此际休徬徨。
吁嗟乎,读圣贤书学何事,急切难救⑾梓与桑。
遍诉当途听斯语,立法为民计久长(江宝钗编校)。
开辟以来千万劫,水火疾疫与兵戎。
谁言盛世无灾祲,尧水汤旱周大风。
黔黎浑噩不知识,空自披发号鸿濛。
宣经念佛浑多事,惟有行善可回造化工。
福善祸淫应如响,普天之下其理同。
薄海苍生吾赤子,繄岂澎湖一隅中。
澎湖一岛临汪洋,西扼金厦东台阳。
干戈盗贼总无患,往往凶歉遭奇荒。
未若去岁更周章,黄发遗民见未尝。
四月下种六月旱,旱气蒸郁为螟蝗。
七八九月咸雨洒,腥风瘴雾交迷茫。
早季晚季颗粒尽,饥死者死亡者亡。
别驾蒋公痛悲悯,心如乱发纷𩬹⑵鬤。
驰书乞援赴郡城,郡城大吏动怦怦。
檄委贤能急省难,沈施赞府来经营。
稽查按验分劳役,剋日编成户口册。
徐公继至亦叹嗟,率先安抚筹良策。
诸君实力齐勤民,岂等秦越视肥瘠。
观察周公玉堂英,扬帆远使观沧瀛。
慈帆稳渡叱蛟⑶鳄,抵岸旋闻呼癸庚。
视民疾苦恤民隐,长歌一阕详民情。
酸辛一字一涕泪,抚楮长为太息声。
胜披郑侠流民状,不愧次山舂陵行。
公有福力能起死,变醨养瘠缘真诚。
代公甫⑷到毒龙窜,房豹⑸初临泉味清。
一朝麾节移澎疆,免尔沟壑公能当。
贫民三万七千口,量赈万帑充饥肠。
极贫两月得全活,次贫周月慰所望。
斟酌多寡不一例,其实次贫亦惨伤。
挪借称贷计已尽,纵有田地难换粮。
凫茈芦菔遗此地,本⑹酩竹花寻何方。
岂无山蔬与海菜,啖之令人病而僵。
胡不暂支厅库先施借,约以秋秒⑺来抵偿。
权宜破格恩乃济,斯真救时药之良。
知公用心亦大⑻苦,再议善后⑼设社仓。
陆续拨运不费力,襄诸大府修封章。
台邑仓庾素充积,以盈济虚两无妨。
上达天聪应嘉取,议本通行制已古。
虑或因陈致红腐,年年粜之年年补。
有时巨浪阻风樯,台⑽价不须愁奸商。
一遇青黄呼吸至,官亦云便民亦康。
想到此际休徬徨。
吁嗟乎,读圣贤书学何事,急切难救⑾梓与桑。
遍诉当途听斯语,立法为民计久长(江宝钗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澎湖地区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时,地方官员和民众共同抗灾的感人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灾难的残酷画面 诗歌开篇用震撼的比喻描写天灾:干旱让蝗虫肆虐("旱气蒸郁为螟蝗"),连续数月的暴雨带来瘟疫("腥风瘴雾交迷茫"),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吃光了野菜树皮("凫茈芦菔"),连难以下咽的竹花都找不到了,饿殍遍野的景象令人心碎。
2. 官员的担当作为 诗中几位官员形象鲜明: - 蒋别驾第一时间向上级求救 - 沈、施两位官员连夜核查灾民名单 - 徐公到来后立即制定救助方案 - 周观察使最令人动容,他不仅亲自渡海考察灾情,写下字字血泪的调查报告,还打破常规开仓放粮,让3万7千贫民获得救命粮。更难得的是他建立了"社仓"制度,像现代粮食储备库一样,通过"年年粜之年年补"的机制预防未来灾荒。
3. 深刻的人文关怀 诗人提出两个发人深省的观点: - 行善比求神拜佛更实际("宣经念佛浑多事,惟有行善可回造化工") - 读书人真正的价值在于为民解难("读圣贤书学何事,急切难救梓与桑")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记录了一场跨越三百年的救灾行动,其中官员们"把百姓当亲人"的执政理念,以及建立长效防灾机制的智慧,至今仍能给我们启示。那些冒着风险打破常规救民的细节,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体现古代清官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