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使者出使远方的画面,充满苍凉与豪情。
前两句"旌旗杳杳雁萧萧,春尽穷沙雪未消"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边塞风光:使者队伍的旗帜在远方若隐若现,大雁鸣叫着飞过。虽然已是春末,但边疆的沙漠依然被积雪覆盖。这两句通过"杳杳""萧萧"等叠词,营造出空旷寂寥的氛围。
后两句"料得坚昆受宣后,始知公主已归朝"转为叙事:诗人想象当使者到达坚昆(黠戛斯)宣布诏令后,当地人才知道唐朝公主已经回朝。这里通过"料得""始知"的转折,既表现了路途遥远导致消息滞后,又暗含对公主平安归来的欣慰。
全诗短短四句,既有壮阔的边塞景象,又包含细腻的情感转折。诗人通过使者出使的视角,展现了唐代与边疆民族的往来,以及两地相隔遥远产生的时空错位感,让读者感受到古代外交的艰辛与家国情怀。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