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莫自板桥从诸父兄往从兄美彰墓上作
伊人不可见,山风落松林。形骸没颜色,土丘埋素心。
昼鸟啼无听,潦水高为吟。我来随杖屦,携幼伤情深。
草木自华实,彼穴何冥沉。丈夫入黄泉,流膏作甘霖。
湿此层崖翠,千载留胸襟。周视作拱揖,泫泪不能尽。
何况刊箕踞,一饮临苍岑。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暮春时节,跟随长辈们去祭扫堂兄美彰坟墓时的所见所感。
开篇"伊人不可见"直接点明逝者已逝,只能看到山风吹过松林的景象。坟茔埋藏着逝者纯洁的心灵,而他的肉体早已失去颜色。这里用"松林""土丘"这些自然景物,暗示生命终将归于尘土。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手法更显哀伤:白天的鸟鸣无人倾听,雨后积水自顾自地流淌。作者带着孩子前来祭拜,心中充满悲痛。草木依然开花结果,但坟墓里却只有永恒的黑暗。这里用自然的生机反衬死亡的沉寂。
后段升华主题:虽然逝者已入黄泉,但他的精神就像滋润山崖的甘霖,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作者环视墓地行礼,泪水止不住地流。最后在苍翠山崖前饮酒祭奠,将哀思寄托于天地之间。
全诗通过"松林""土丘""草木""甘霖"等自然意象,把对逝者的怀念与自然永恒形成对比。语言朴实却情感深沉,既有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也有对精神长存的信念,读来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