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天台

风泉隔西屋,独夜寒自生。
开窗失山色,白云压前楹。
累尽得潇洒,去住俱不惊。
鼻息答僧钟,霜露人残更。

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

这首诗名为《宿天台》,描述的是诗人夜宿天台的所见所感。

首句“风泉隔西屋,独夜寒自生。”描绘了夜宿的环境:有潺潺的风泉声,它似乎在西屋那边;诗人独自处于这样的夜晚,寒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里既表达了环境的静谧,也反映了诗人独自一人的孤独感。

接下来,“开窗失山色,白云压前楹。”诗人打开窗户,原本期望能看到山的景色,但却失去了,只看到白云压迫在房屋的前部。这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人事变迁、得与失的感慨。

然后,“累尽心得潇洒,去住俱不惊。”诗人说,经历了许多事情后,终于得到了潇洒的心态。无论去哪里,住哪里,都不会惊慌失措。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经历过风风雨雨之后,心态变得更加平和。

最后,“鼻息答僧钟,霜露人残更。”诗人感受到自己的呼吸与僧人的钟声相应和,霜露提醒着夜晚的深沉和时间的流逝。这里表达了一种心境的交融和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天台的经历,表达了对于自然、人生、时间的深深感慨。通过对于景色、心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读后产生深深的共鸣和思索。

詹本

建宁建安人,字道生。高抗不仕。丞相江万里荐为郎,先致书,再遣使。本方坐门前石矶垂钓。使者至,问本之居,本答以“前村即是”。及使者去,本即持竿渡溪而去,不知所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