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精舍(为诸暨上人作)
白云何处来,油然在岩岫。
下有古精蓝,凌云起华构。
吐吞金碧辉,隐见林泉秀。
常从护法龙,低接喷香兽。
觉花映益明,忍草滋逾茂。
高僧亦无心,怡悦坐清昼。
安得乘长风,遍界阴凉覆。
法雨泽群生,普使跻仁寿。
下有古精蓝,凌云起华构。
吐吞金碧辉,隐见林泉秀。
常从护法龙,低接喷香兽。
觉花映益明,忍草滋逾茂。
高僧亦无心,怡悦坐清昼。
安得乘长风,遍界阴凉覆。
法雨泽群生,普使跻仁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隐于山间的佛寺(精舍),通过自然与建筑的和谐交融,传递出宁静超脱的禅意。
开篇用"白云"象征纯净自由,它们从山岩间自然升起,暗示佛寺如同云朵般超然物外。接着描写寺庙建筑(精蓝)高耸入云,金碧辉煌的屋檐在林泉间若隐若现,就像会呼吸的生命体。这里用"吐吞"形容光影变幻,寺庙仿佛有了生命。
诗中出现了护法神龙、香炉瑞兽等佛教元素,但重点不在宗教威严,而在它们营造的祥和氛围。觉花(象征觉悟)、忍草(象征坚韧)在佛光映照下格外鲜活,展现佛法滋养万物的力量。
核心在于"高僧亦无心"——修行者没有刻意追求什么,只是安然享受清朗的白昼。这种"无心"正是禅宗追求的境界。最后诗人发出宏愿:希望乘着佛法长风,让慈悲如凉荫庇护众生,用法雨滋润人间,助人达到仁德长寿的境界。
全诗妙在将庄严的佛寺写得灵动自然,硬朗的建筑与柔和的云雾相互映衬,宗教神圣感与生活气息完美融合。最终落脚于普度众生的情怀,让超脱的禅意有了温暖的人间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