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女
采桑女,清且妍。
盈盈才十五,鬒发初覆肩。
生长村舍中,不识黛与铅。
新春买得流年图,把蚕最好惟小姑。
吴蚕三眠复三起,扎山看火屋角呼。
采桑女,采桑宜及时。
采多畏叶乾,采少忧蚕饥。
蚕不饥,齐上蔟,三日山头茧如犊。
小茧作丝光比银,大茧作绵软胜茵。
城中美人学歌舞,罗绮成堆视如土。
霜风猎猎十月寒,采桑女儿衣仍单。
盈盈才十五,鬒发初覆肩。
生长村舍中,不识黛与铅。
新春买得流年图,把蚕最好惟小姑。
吴蚕三眠复三起,扎山看火屋角呼。
采桑女,采桑宜及时。
采多畏叶乾,采少忧蚕饥。
蚕不饥,齐上蔟,三日山头茧如犊。
小茧作丝光比银,大茧作绵软胜茵。
城中美人学歌舞,罗绮成堆视如土。
霜风猎猎十月寒,采桑女儿衣仍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勤劳朴实的采桑少女形象,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富贵阶层的奢靡。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第一部分(开头到"扎山看火屋角呼")用白描手法刻画少女形象:她清秀自然,才15岁就承担起养蚕重任。诗中"不识黛与铅"强调她的天然美,与后面"城中美人"形成鲜明对比。
2.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采桑养蚕的过程:"采多畏叶乾,采少忧蚕饥"生动表现了少女的细心谨慎。用"茧如犊"的比喻,形象写出蚕茧的饱满,也暗示了少女像照顾小牛般精心照料蚕宝宝。
3. 最后通过强烈对比:采桑女在寒风中衣衫单薄,而城中歌舞美人却将绫罗绸缎视如粪土。这种反差深刻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让读者自然产生对劳动者的同情。
诗歌语言通俗却富有表现力,如"猎猎"形容寒风声,"光比银""软胜茵"等比喻贴切生动。全诗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客观描写就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