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碑
青骡蜀栈尘冥蒙,鸲之鹆之鹃血红。
太子誓师洗国耻,一呼万旟千麾从。
芟夷巨难歼群凶,宗社已奠京西东。
天心祚唐齐送喜,匕鬯不丧功业崇,功成何有日再中。
胡为高台灵武筑,至今遗恨填襟胸。
征缮立圉昔所许,揆之先后宁相同。
抚军监国申大义,以权济变欺群聋。
凤辇空回剑阁峰,梨园已散上阳宫。
西内零落荒烟丛,金铺绣涩苍苔封。
鹦鹉问安舞马泣,厩奴唇舌谁为攻。
兴庆楼头瞻日角,父老呼拜空欢悰。
处人家事非仓卒,山人不齿尺寸功。
灵武筑台非善始,西内深闭难善终。
据后观前可知矣,史家载笔谁从容。
鲁国擘窠道州制,其义终要森苍穹。
千秋兴废那可讯,寒雨漠漠霏长空。
太子誓师洗国耻,一呼万旟千麾从。
芟夷巨难歼群凶,宗社已奠京西东。
天心祚唐齐送喜,匕鬯不丧功业崇,功成何有日再中。
胡为高台灵武筑,至今遗恨填襟胸。
征缮立圉昔所许,揆之先后宁相同。
抚军监国申大义,以权济变欺群聋。
凤辇空回剑阁峰,梨园已散上阳宫。
西内零落荒烟丛,金铺绣涩苍苔封。
鹦鹉问安舞马泣,厩奴唇舌谁为攻。
兴庆楼头瞻日角,父老呼拜空欢悰。
处人家事非仓卒,山人不齿尺寸功。
灵武筑台非善始,西内深闭难善终。
据后观前可知矣,史家载笔谁从容。
鲁国擘窠道州制,其义终要森苍穹。
千秋兴废那可讯,寒雨漠漠霏长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浯溪碑》讲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故事,但诗人对这段历史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故事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即位,组织军队平叛。表面上看,这是太子为国雪耻、力挽狂澜的英雄故事,但诗人却认为其中暗藏问题。
诗句解析:
1. “太子誓师洗国耻”到“功业崇”:这几句写太子在灵武登基后,号召天下兵马平叛,最终收复长安洛阳,看似功业辉煌。
2. “功成何有日再中”:但诗人笔锋一转,质问:为什么成功后,肃宗却在灵武大修高台?暗示他沉迷享乐,背离初心。
3. “抚军监国申大义”:肃宗以“监国”名义即位,看似合理,但诗人认为这是“以权济变欺群聋”——用权术欺骗天下人。
4. “凤辇空回剑阁峰”到“苍苔封”:写玄宗晚年被肃宗软禁的凄凉景象。曾经的繁华宫殿荒草丛生,暗示权力斗争的无情。
5. “鹦鹉问安舞马泣”:用宫廷中的鹦鹉、舞马等细节,讽刺肃宗对父亲表面恭敬,实际冷漠。
6. “灵武筑台非善始”:直接批评肃宗在灵武即位不是好的开始,后来软禁父亲(玄宗)更不是好的结局。
诗人的观点:
- 肃宗的行为看似救国,实则是权力斗争。他利用乱局上位,成功后却排挤父亲,违背孝道和君臣大义。
- 诗人借古讽今,提醒后人:权力的更迭若失去道德约束,即使暂时成功,最终也会留下污点。
写作手法:
- 对比:肃宗的“成功”与玄宗的凄凉形成强烈反差。
- 意象:用荒废的宫殿、哭泣的舞马等画面感强的描写,让历史教训更直观。
- 反问:多次用“胡为”“谁从容”等质问,增强批判力度。
总结:
这首诗不是简单歌颂平叛功绩,而是尖锐指出:在权力面前,人性的阴暗和历史的复杂性。它提醒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表面功业,更要看其道德操守和对亲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