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图
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
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
采菱郎是采桑人,又与家中助生理。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
采菱郎是采桑人,又与家中助生理。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现代解析
这首《采菱图》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秋日采菱的劳动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开篇先描绘环境:苕溪秋高气爽,水位下降,菱角成熟的季节到了。接着镜头转向采菱人——穿红裙扎绿头巾的姑娘们,划着小船穿梭忙碌。这里用"小艇如梭"的比喻,让人联想到织布机的飞快动作,暗示她们干活的麻利。
中间部分最打动人:姑娘们三三两两合作采菱,手指泡在冷水里冻得发红,还要忍受菱角刺扎的疼痛。但她们更担心的是采不够量,回家交不了差。这里通过对比"不怕"和"只恐",突出了底层百姓为生计奔波的艰辛。
随后笔锋一转,称赞湖州人家风淳朴:男人种田,女人养蚕,采菱的小伙子和采桑的姑娘其实是一家人,互相帮衬过日子。这种家庭分工的描写,展现了劳动人民相互扶持的温暖。
结尾的夕阳场景特别美:暮色中青山含烟,湖面像镜子般倒映天空。采菱人唱着歌踏上归途,和那些悠闲的采莲人不同,他们的歌声里带着劳动后的踏实感。最后这句对比,悄悄点明了普通劳动者质朴的幸福感。
全诗就像一组流动的画卷,既有"红裙绿髻"的明快色彩,又有"纤指寒如冰"的细节刻画,更通过采菱这件小事,展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坚韧的生活态度。诗人没有刻意说教,但读者能自然感受到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