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春暮)

渺斜阳、村烟酒市,独教王谢如此。渔翁梦入江头絮,寂寂平安西子。东风起。东风起。种桃千桃皆流水。桥边万里。甚老子情钟,明朝后日,又洒送春泪。
青过雨,历历远山如洗。暮云堪共谁倚。诸贤洛下风流散,轻薄纷纷余几。聊尔尔。问世事。何如自嗅残花蕊。金铜剑履。但陌上相逢,摩挲一笑,铸此几时矣。

现代解析

这首《摸鱼儿(春暮)》通过暮春时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繁华易逝的感慨,同时夹杂着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超脱。

上片以夕阳、村烟、酒市开篇,营造出暮春傍晚的寂寥氛围。"独教王谢如此"借用东晋豪门王谢家族的没落,暗示昔日辉煌已成过往。渔翁梦入江头、西子湖的寂静,进一步强化了繁华消散的意境。东风反复起落、桃花随水流逝,用自然景象比喻美好事物的短暂。结尾的"送春泪"直白点出对春天逝去的不舍。

下片转向雨后远山的清新画面,但"暮云堪共谁倚"道出无人相伴的孤独。借用"洛下风流"典故,讽刺当下文人风骨不再,只剩轻浮之辈。"自嗅残花蕊"的细节生动展现超然态度——与其纠结世事,不如享受眼前残存的美好。最后以"陌上相逢,摩挲一笑"的洒脱形象作结,铜像历经风霜仍保持微笑,暗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

全词亮点在于:
1. 用渔翁、西子、桃花等柔美意象包裹深沉感慨
2. 通过"东风起"的重复增强时光轮回感
3. "自嗅残花蕊"这样生活化的动作传递哲理
4. 结尾铜像的微笑意象,将沧桑感升华为通透

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我们跟着他看暮色、嗅残花、遇铜像,在寻常景物中体会"繁华终会过去,但豁达永存"的人生智慧。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