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吾汶稿

丞相不劝原必死,先书祭文数十纸。
待得燕山齿发归,同心不愧同乡里。
昔者宋玉师屈原,莫能直谏空招魂。
未知楚灭身何所,千古但有风流存。
何如庐陵王鼎翁,耻作机云作陈东。
心哀母老难许国,不然随殉柴市中。
虔州之水洪州驿,处处悲风寒凛栗。
义士相望四百年,歙州亦有江天一。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的选择,歌颂了坚守气节的义士精神。

前四句写南宋忠臣文天祥:他明知劝降必死却坚持不降元朝,提前写好祭文表明心志。最终从燕京(今北京)带着满头白发归来(指就义),与同乡志士一样坚守了气节。

中间六句用对比手法:先以宋玉为例,他虽然敬重屈原却不敢直谏,只能写《招魂》表达哀思,这种风流文采虽流传千古,但终究缺少实际行动。然后盛赞王炎午(号鼎翁),他拒绝像陆机兄弟那样侍奉新朝,宁愿像陈东(宋代太学生领袖)那样以死谏言,只因挂念老母亲才没有随文天祥殉国。

最后四句将时空拉长:从江西的虔州(赣州)到洪州(南昌),四百年来处处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义士。结尾特别提到与作者同时代的歙县义士江天一(明末抗清英雄),说明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全诗用平实的古今对比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有才华,更要在危难时做出坚定选择。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就像凛冽的寒风,虽然刺骨,却能让正气长存天地之间。诗中地名和典故的串联,形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忠义画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