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天都峰趾度云巢洞上升仙梯遂憩文殊院
天都信岧峣,特立若翠屏。
取径过其趾,俯仰皆奥境。
松石俱象形,岩峦类盘绠。
将陟目屡眩,恐坠心更警。
行经阴洞中,恍惚陷深井。
须臾从井出,冉冉首露顶。
䁹盼多创遘,不类人世景。
境断缘梯升,气逼毛骨冷。
意坚斯有获,出险真自幸。
向晚憩禅扉,一灯照孤影⑴。
取径过其趾,俯仰皆奥境。
松石俱象形,岩峦类盘绠。
将陟目屡眩,恐坠心更警。
行经阴洞中,恍惚陷深井。
须臾从井出,冉冉首露顶。
䁹盼多创遘,不类人世景。
境断缘梯升,气逼毛骨冷。
意坚斯有获,出险真自幸。
向晚憩禅扉,一灯照孤影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攀登黄山天都峰的惊险旅程和独特感受,用生动的画面感让读者身临其境。
开篇用"岧峣"形容天都峰高耸入云,像一道翠绿的屏风矗立眼前。走在山脚小路上,抬头低头都是奇妙的景色:松树和岩石都像活物般各具形态,山岩像盘绕的绳索般曲折。
登山过程充满惊险:向上爬时眼睛发花,生怕坠落而精神紧绷。穿过幽暗的山洞时,就像突然掉进深井,等从"井口"爬出来时,脑袋才慢慢探出地面。这些奇特经历让人感觉仿佛不在人间。
最精彩的是攀爬"升仙梯"的描写:沿着几乎垂直的梯子攀登时,环境突然断开(可能是悬崖),寒气直透骨髓。但正是坚定的意志让作者最终战胜险境,脱险后的庆幸感油然而生。
傍晚投宿文殊院时,一盏孤灯照着孤独的身影,这个结尾画面既表现山中的寂静,也暗示经过惊险旅程后获得的心灵沉淀。
全诗用"深井""盘绳""断梯"等接地气的比喻,把险峻的山路写得如在眼前。通过身体感受(目眩、心慌、发冷)和心理变化(恐惧、坚持、庆幸),让普通读者都能体会到登山时那种又怕又爽的独特体验。最后孤灯照影的禅意,更给惊险旅程添了分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