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云阶先生遗照

先生负壮志,仪表殊寻常。
双眸秀银海,炯炯含精光。
音响若钟磬,议论生锋铓。
清谈倾四座,析理到毫芒。
具此绝俗姿,合称登朝廊。
惜哉不得志,早岁困名场。
坎坷历半世,一第四十强。
闲居赋潘岳,风化维吾乡。
爱才尤若命,桃李盈门墙。
寒士托倚庇,如依慈母旁。
我年十馀岁,先子相携将。
隅坐聆謦欬,曾升先生堂。
先生为我言,两家渊源长。
昔年尔王父,谈论喜文章。
座上客常满,士气为之扬。
今尔年方少,数典其毋忘。
立志在名教,植品如圭璋。
文学宗先正,勿学时世妆。
慰勉极周挚,苦口兼热肠。
忽忽三十载,人事变沧桑。
遗言犹在耳,先生安可望?
世情似转烛,无复见直方。
士风日卑陋,谁为表与坊?
滔滔不复反,难言四维张。
所见已如此,向后况可量。
展图三太息,俛仰神旁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晚辈对恩师张云阶先生的深情追忆,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和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师长风骨的敬仰和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人物刻画(前16句)
用电影特写般的手法描绘先生形象:眼睛炯炯有神,声音洪亮如钟,谈吐犀利深刻。特别强调他虽才华横溢("绝俗姿"本该做高官),却科举不顺,直到四十多岁才中举。即便如此,他仍在家乡教书育人,像慈母般庇护寒门学子。

2. 回忆往事("我年十馀岁"起12句)
作者回忆十几岁时随父亲拜见先生的情景。先生亲切地谈起两家渊源,叮嘱年幼的作者要继承家风、端正品行、学习正统文学。这些谆谆教诲三十年后仍言犹在耳,但先生已逝。

3. 时代感慨(最后12句)
笔锋转向对现实的叹息:像先生这样正直的人再也见不到了,读书人的风气越来越差,传统道德正在崩塌。看着遗像,作者感到迷茫无措,只能连连叹息。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双眸秀银海""音响若钟磬"等鲜活比喻,让严师形象跃然纸上
- 通过"如依慈母旁"等细节展现师长温暖的一面
- "世情似转烛"的比喻生动道出世事无常
- 今昔对比中,既有对恩师的怀念,也包含对现实的批判

最打动人的是那份跨越时空的师生情:当年那个聆听教诲的孩子,三十年后依然牢记老师的每句话,这种传承正是对先生最好的告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