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渔民用竹木围栏(沪/簖)捕鱼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博弈。
前四句写捕鱼装置:成千的竹木桩子像森林一样倒插在水中,用来拦截鱼群。涨潮时鱼群涌入,退潮时大半鱼儿被困在围栏里,鱼鳃("千颅"指鱼头)在浪花中挣扎,仿佛在云间吞咽。
后四句笔锋一转:突然风向突变、雷雨交加,自然的力量开始反扑。诗人感叹天道会削减过多的索取("裒多"即减少盈余),甚至想请海神(海若)来平衡这种掠夺式的捕捞。
核心魅力在于三层对比: 1. 静与动:竹桩的静态排列 vs 鱼群潮水的动态翻涌 2. 得与失:渔民丰收的喜悦 vs 自然反噬的危机 3. 人与天:人类巧夺天工的智慧 vs 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诗人用渔具暗喻人类欲望——我们建造精巧系统获取利益,但过度索取终会招致自然反击,引发对可持续发展最早的思考。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