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朱彝尊借韩愈文集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全诗用平实的比喻探讨了文化兴衰与学术坚守的主题。
前四句讲文化传承的困境:像杨朱、墨子的学说在周朝衰落时逐渐式微,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改变了华夏文化面貌。但真正的思想瑰宝("回澜"指韩愈文章)能以一敌万,残存的典籍("断简")却能成为后世典范。这里用"万人敌"形容韩愈文章的力量,用"百世师"强调经典的长远价值。
后四句聚焦古籍修复的艰辛:古籍会像乌贼吐墨般褪色,像被虫蛀的木头般残缺。但诗人鼓励朋友孙元式说:你校勘古籍的功夫堪比汉代学者刘向父子("歆向"),我这首新诗就当作借书的酬劳(古人有以酒换书的传统,"一瓻"指一壶酒)。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文化传承具象化:褪色的墨迹、虫蛀的书页让人直观感受到古籍保护的艰难,而"万人敌""百世师"的比喻又让思想的力量变得可感。最后用"新诗换古籍"的俏皮话,既显示文人雅趣,又暗含对学术工作的尊重。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