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归行

儿归儿不归。朝为子母欢,
暮为禽鸟飞。故居不得返,
深林安可依。此身寂寞已如此,
我母在家应忆子。子今岂不思其亲,
空有旧心无旧身。儿归儿不归。
春已暮,朝多风,
夕多雨。山虽有泉陇有黍,
儿寒有谁诉,儿饥与谁语。
万物卵翼皆相随,儿今不得儿子母。
儿归儿不归。年年三月种麻时,
此声烦且悲。闻昔一母生两儿,
于已所生独爱之。麻生指作还家期,
惟憎者来爱者去,物理反覆不可知。
天公岂欲故如此,善恶报敏如埙篪。
至今哀怨留空山,长为鉴戒子母间。
岂独行客愁心颜,儿归摧痛伤心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孩子离家后无法归家的悲伤故事,用母子分离的痛楚来探讨命运的无常和人间的无奈。

全诗反复出现"儿归儿不归"的呼唤,像一声声泣血的呐喊。开头用"朝为子母欢,暮为禽鸟飞"的强烈对比,展现命运突变带来的痛苦——白天还在享受天伦之乐,傍晚就像鸟儿被迫离巢。接着用"旧心无旧身"这样扎心的句子,说孩子虽然思念母亲,但已经失去回家的资格。

中间部分用风雨、饥寒等具体困境,强化漂泊在外的凄凉。"万物卵翼皆相随"这句最动人,连小鸟都有母亲庇护,而人子却失去母爱。种麻季节的描写特别真实,把悲伤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最后用"一母生两儿却偏爱一个"的典故,揭示人间偏心的残酷。就像吹奏乐器总要一高一低,命运也总是好坏参半。空山留下的哀怨,成为永恒的警示,说明这种痛苦不仅折磨当事人,也让旁观者心碎。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把母子连心的痛苦写得入骨三分。反复的呼唤像循环播放的悲歌,风雨、种麻等生活细节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最后上升到命运思考,使个人悲剧具有了普遍意义。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