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本质和传承,核心观点是:真正的诗歌精髓不在文字表面,而在于超越形式的精神内核。
前四句讲诗歌本源:大道(真理)本身没有固定形态,怎能局限在文字里?就像《易经》源自天地自然的规律,最早的诗歌也是经过圣人提炼的。这里用《易经》和《诗经》作比,说明好诗应该像自然规律一样真实,像经典一样纯粹。
中间两句谈诗歌传承:优秀诗作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但后人很难超越。就像清风可以吹得很远,但后人难以企及源头的高度。这里既肯定了经典的永恒价值,也暗示创作需要创新而非模仿。
最后两句批评过度雕琢:那些纠结字句的诗人(暗指贾岛"推敲"的典故),其实误解了诗歌本质。真正的好诗每个字都该自然必要,而非刻意堆砌。就像呼吸不需要思考,好诗应该流畅自如有生命力。
全诗魅力在于用简单比喻说透深刻道理:1)反对形式主义,强调诗歌的精神性;2)尊重传统但不迷信权威;3)提倡自然天成的创作态度。就像提醒我们:真正的美食不在于盘子多精美,而在于食材本味;好诗就该像新鲜水果,汁水饱满自然流淌。
俞桂
字希郄,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一作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在滨海地区为官,做过知州。他与陈起友善,有诗文往还。他的诗以绝句最为擅长,往往带着平静的心境观照自然,而时有独到的发现。文字清畅,亦富于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