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孤月江上明,清光泛流水。
北有愁思妇,南有游荡子。
荡子行未归,思妇安所止。
姑老在高堂,贫贱复如此。
君行忽逾年,膏沐谁为理。
妾心金石坚,不逐浮云起。
会合良未期,离乱何时已。
君当复来归,妾当效同死。
凌风愿翱翔,扬波愿杭苇。
再遂平生欢,被服纨与绮。
北有愁思妇,南有游荡子。
荡子行未归,思妇安所止。
姑老在高堂,贫贱复如此。
君行忽逾年,膏沐谁为理。
妾心金石坚,不逐浮云起。
会合良未期,离乱何时已。
君当复来归,妾当效同死。
凌风愿翱翔,扬波愿杭苇。
再遂平生欢,被服纨与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对分隔两地的夫妻,丈夫远游未归,妻子在家苦苦等待的深情故事。全诗语言朴素却情感浓烈,像一幅古代版的"异地恋"画卷。
开篇用"孤月照江"的静谧画面,暗示妻子独守空房的孤独。月光在江面流动,就像她绵延不绝的思念。接着点明故事的两个主角:北方愁苦的妻子和南方漂泊的丈夫。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妻子的困境:既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又要忍受贫苦生活。丈夫离家一年多,她连梳妆打扮的心思都没有。但可贵的是,她表明心志如金石般坚定,不像浮云那样轻易改变。这里用"膏沐谁为理"(没人欣赏就不梳妆)的细节,生动展现古代女性以丈夫为中心的心理。
最后妻子发出震撼人心的誓言:若丈夫归来,愿与他同生共死。用"凌风翱翔"、"扬波渡河"这样宏大的意象,表达为爱情赴汤蹈火的决心。结尾"纨与绮"(华美衣裳)的想象,是对团圆后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首诗打动人心之处在于:
1. 真实再现古代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
2. 塑造了忠贞不渝的女性形象
3. 将个人命运与战乱时代背景结合
4. 用朴素语言道出最深沉的情感
就像现代军嫂等待戍边丈夫,或打工者家庭的分离之苦,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这首诗至今仍能打动我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