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苑寺一击轩二首

我听风篁是梵音,如何俗耳等闲闻。
自来击处无人会,千古知心只此君。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鹿苑寺的"一击轩"听竹风声时的感悟,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意。

第一句"我听风篁是梵音"说得很直白:作者听到风吹竹林的声音,觉得就像佛经里的梵音一样神圣。这里把自然声响比作佛音,说明作者内心很虔诚。

第二句"如何俗耳等闲闻"有点自嘲:为什么普通人随便就能听到这么神圣的声音?其实是在说,一般人听竹声就是普通声音,只有修行的人才能听出佛性。

第三句"自来击处无人会"讲了个哲理:自古以来,真正重要的东西("击处"指关键之处)大家都领悟不到。就像敲钟的关键是那一下撞击,但人们只听到钟声。

最后一句"千古知心只此君"最动人:千百年来,真正懂我的只有这片竹林("此君"指竹子)。把竹子当知己,既孤独又洒脱。

全诗妙在:
1. 用听竹声这么简单的事,讲出"知音难觅"的大道理
2. 把竹子人格化,说它是千古知己,特别有想象力
3. 语言像聊天一样自然,但每句都有深意
4. 既有禅宗的顿悟感,又有文人雅士的闲适趣味

就像我们现在说"听雨声像听音乐",但作者更厉害,把风声听成佛语,还把竹子当成了唯一懂自己的老朋友。这种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眼光,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李长民

李长民,字元叔,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举博学宏词科。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除秘书省正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以守监察御史出知处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五、七○)。历知泗州、建昌军(同上书卷一三五、一五○)。二十六年,由知郢州迁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同上书卷一七四)。事见《南宋馆阁录》卷八。今录诗十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