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江岸风景画,同时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情。
前两句"青葱秀野挟银淮,谁把丹楹此地开"像是在说:郁郁葱葱的美丽原野环抱着波光粼粼的淮河,是谁在这片自然美景中建起了这座红柱子的亭子呢?这里用"丹楹"(红柱子)来指代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形成对比,暗示人类活动介入自然的思考。
后两句"我欲临风取清旷,寄声鱼鸟莫相猜"则直抒胸臆:我想站在风中感受这份清新开阔,告诉水里的鱼和天上的鸟不要对我心生戒备。诗人想表达的是,自己不是来破坏自然的,而是想和自然做朋友,共享这份美好。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极强,青翠原野、银色河流、红色亭柱构成鲜明色彩对比 2. 通过"鱼鸟莫相猜"的拟人手法,让自然景物变得生动亲切 3. 表达了现代人也很能共鸣的"想要暂时逃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心情 4. 语言清新自然,就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
诗人没有刻意使用深奥的词汇,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种真诚反而让诗歌更有感染力。我们读的时候,仿佛也能感受到江风拂面,看到鱼儿游弋,听到鸟儿的鸣叫。
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