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峡
连山筑长围,众水含积怒。
无地恣披猖,勉强循轨度。
纡折千百回,其意在东注。
砉然门户开,并力尽一赴。
万马横空来,惊愤不反顾。
我舟当其冲,逆进相触忤。
百夫贯一缆,累时拔寸步。
倒掷脱不虞,此身竟安付。
昨有估客船,咋指惊一误。
木石相冲撞,破碎等瓜瓠。
崖畔余柿存,不忍目重驻。
吁嗟造物意,设险独何故。
夕泊江之涯,惊定有余怖。
月黑鸺鹠鸣,悲风振岩树。
远闻洪涛声,前滩尚无数。
无地恣披猖,勉强循轨度。
纡折千百回,其意在东注。
砉然门户开,并力尽一赴。
万马横空来,惊愤不反顾。
我舟当其冲,逆进相触忤。
百夫贯一缆,累时拔寸步。
倒掷脱不虞,此身竟安付。
昨有估客船,咋指惊一误。
木石相冲撞,破碎等瓜瓠。
崖畔余柿存,不忍目重驻。
吁嗟造物意,设险独何故。
夕泊江之涯,惊定有余怖。
月黑鸺鹠鸣,悲风振岩树。
远闻洪涛声,前滩尚无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船行三峡时的惊险场景,展现了人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震撼。
开篇用"连山筑长围"形容两岸高山像城墙般包围着江水,"众水含积怒"则把湍急江水比作憋着怒气的猛兽。江水被山势束缚,只能"勉强循轨度",在千百次迂回曲折后终于找到出口,瞬间如万马奔腾般倾泻而下。
诗人乘坐的小船逆流而上,与汹涌江水正面抗衡。"百夫贯一缆"生动刻画了纤夫们集体拉船的艰辛——花几个小时才能前进一小段距离。更触目惊心的是崖边残留的商船残骸,像被砸碎的瓜果般支离破碎,暗示着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
最后夜泊江边的场景充满恐怖氛围:月光被遮蔽,猫头鹰的哀鸣与狂风摇撼岩树的声音交织,远处还有无数险滩的浪涛声传来。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狂暴力量,以及人类面对自然时那种惊魂未定的后怕。
全诗通过极具画面感的动态描写,将三峡的险峻与水势的凶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透露出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面对险境时的紧张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