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舟次

樊山秋月旧登楼,又泊兰桡访昔游。
南去山趋平麓断,北来水入大江流。
三更画角鱼龙夜,十里平沙雁鹜洲。
却望衡湘劳远忆,使星明处是潭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武昌舟次》描绘了作者在武昌乘船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色和人文元素的交织,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远方的思念。

首联“樊山秋月旧登楼,又泊兰桡访昔游”,作者回忆起曾经在樊山秋夜登楼的情景,如今又停船重游故地。“兰桡”指小船,暗示这是一次悠闲的旅程。这一联奠定了全诗怀旧的基调。

颔联“南去山趋平麓断,北来水入大江流”,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武昌的地理特征:南边的山脉逐渐平缓消失,北来的江水汇入长江。这两句不仅写景,也暗含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颈联“三更画角鱼龙夜,十里平沙雁鹜洲”转入夜景描写。深夜的画角声(古代军中乐器)与江中的鱼龙(指江水)相伴,十里平沙上栖息着雁鸭。这一联动静结合,既有声音的悠远,又有画面的宁静,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尾联“却望衡湘劳远忆,使星明处是潭州”将视线转向更远的南方。作者遥望衡山湘水,思念远方的潭州(今长沙)。“使星”可能指代友人,表达了对故人的牵挂。最后一句给全诗留下余韵,让思念之情随着江水绵延不绝。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白天的重游,到深夜的江景,再到远方的思念,层次分明。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如“南去”与“北来”、“画角”与“平沙”),让景物更具张力。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却通过精准的意象选择(如秋月、兰桡、雁鹜等),传递出含蓄深沉的情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