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应制

尧日昭千古,虞风洽九州。
山川争献瑞,河洛共陈畴。
绝域妖氛洗,边庭猎火收。
七旬宣至德,六月壮弘猷。
玉弩乾灵震,璇枢庙算周。
受降先筑堑,定远不须侯。
大度惟容众,神功定遏刘。
自能驯虎豹,多事奋貔貅。
苜蓿将花献,珊瑚作树投。
归心随马首,拜手列螭头。
曙晓开阊阖,天高识冕旒。
朱凫穷异域,白道达遐陬。
榆塞看飞雁,桃林好放牛。
羽书沙海绝,烽戍玉关休。
共仰车书远,还看礼乐修。
九功歌凤管,七德舞龙斿。
星届轩台外,风随禹甸流。
百年销反侧,万国效共球。
士享承平乐,人从大化游。
鹓班垂缙笏,虎旅脱吴钩。
极拱辰偏焕,云开气欲浮。
升文绵宝历,戢武固金瓯。
遥识千山净,应知百禄遒。
丈章思报国,弭笔上歌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盛世王朝,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君主的贤明和天下的太平。全诗气势恢宏,充满自豪感,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用尧舜两位上古明君比喻当今圣主,说他们的仁德之风遍布九州大地。山川河流都争相献上祥瑞,象征国家风调雨顺。边疆的战火已经平息,连最偏远的地区都归顺朝廷,展现了王朝的强大威慑力。

中间部分描写军事成就:朝廷用兵如神,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有宽容待人的胸襟,又有震慑敌人的武力。用"驯虎豹"比喻降服强敌,"貔貅"象征勇猛的军队。远方的部落纷纷进献珍奇异宝,使者们恭敬地列队朝拜。

接着描绘太平盛景:边关不再有战报,将士们解甲归田。天下统一了文字和制度,礼乐文化繁荣发展。宫廷里演奏着庄严的乐曲,跳着象征武功的舞蹈。星辰环绕着皇宫,和风吹遍国土,百年内不会再有叛乱。

结尾处升华主题:文人提笔歌颂盛世,武士放下武器。王朝像北极星般闪耀,祥云环绕。停止战争巩固疆土,遥望千山明净,预知福泽绵长。诗人最后表示要用文章报效国家,写下这首赞歌。

全诗用大量祥瑞意象(玉弩、璇枢、朱凫等)和典故(定远侯、桃林放牛等),通过夸张的铺陈手法,塑造出一个军事强大、文化繁荣、万邦来朝的理想帝国形象。虽然带有古代应制诗的歌功颂德特点,但磅礴的想象力和华丽的辞藻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受到盛唐气象的恢弘气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