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宋颂九首·金陵》用生动的战争画面,展现了宋朝军队的威严和胜利场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皇帝勃然大怒,大军稳步推进"——用"赫斯怒"三个字活画出帝王震怒的形象,军队不是冒进而是稳扎稳打,暗示这是一场正义之战。
接着把敌人比作"小小的蚂蚁",说他们根本抵挡不住诛杀。这里用蝼蚁作比喻特别形象,既显示敌人的渺小,又反衬宋军的强大。
最精彩的是描写战败者的场景:"可怜的俘虏们哀嚎求救"。短短两句,既有声音描写(哀叫),又有画面感(穷俘),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战场惨状。
最后把俘虏押回京城,歌颂皇帝的英明决策。这里"燀哉圣谟"(圣明的谋略多么光辉啊)是典型的颂诗结尾手法,通过赞美皇帝的决策来升华主题。
全诗最妙的是对比手法:帝王之怒vs蝼蚁之弱,王师之威vs俘虏之哀,最后都归结到歌颂圣明。虽然写的是战争,但重点不在血腥厮杀,而在突显王师的正义和皇帝的英明,这正是"颂"体诗的核心特点。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