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崔颢题诗在上头,登临何必更冥搜。
楼前黄鹤不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万顷烟云连梦泽,一川风景借西州。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核心思想是"前人的杰作已足够完美,我们不必刻意强求超越"。

开篇用崔颢的典故很有意思——诗人说崔颢早已在黄鹤楼上题过绝妙诗句(指"昔人已乘黄鹤去"那首),我们登楼时不必再绞尽脑汁写新诗了。这种对前辈的致敬方式很特别,不是直接夸赞,而是用"有他在,我们都不用写了"来表达钦佩。

中间四句描绘眼前的景色:黄鹤不再飞回,长江兀自流淌,既有对传说中仙鹤的怅惘,又暗含"物是人非"的感慨。最妙的是后两句:浩渺的云烟连接着古代云梦泽,整片风景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借西州"的说法很新颖,仿佛眼前山水都是向历史借来的景观。

全诗透露出一种通透的智慧:面对名胜古迹,不必非要标新立异。承认前人的伟大,静心欣赏当下的风景,反而能获得更深层的感悟。这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刻意超越的态度,在今天这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尤其值得品味。

张顒

张颙,桃源(今属湖南)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六)。嘉祐六年(一○六一),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沈氏三先生文集·长兴集》卷二一《万春圩图记》)。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以湖南路转运使知鄂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