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烈女
士习与世换,一堕不自持。
宁如二女子,至性不自移。
人之能为人,所惧大节亏。
吾父死汝手,吾身岂汝随。
匪云随我节,义合同其归。
空山雨流血,白日寒无辉。
女子有是哉,道旁为嗟咨。
北风飒万类,始见青松姿。
有女焯其行,发潛可无诗。
死其身不顾,身后遑所知。
伤心复伤心,风味日以漓。
寄语读书者,曷不愧于斯。
宁如二女子,至性不自移。
人之能为人,所惧大节亏。
吾父死汝手,吾身岂汝随。
匪云随我节,义合同其归。
空山雨流血,白日寒无辉。
女子有是哉,道旁为嗟咨。
北风飒万类,始见青松姿。
有女焯其行,发潛可无诗。
死其身不顾,身后遑所知。
伤心复伤心,风味日以漓。
寄语读书者,曷不愧于斯。
现代解析
这首《吴烈女》讲的是一个关于气节和尊严的动人故事,用对比手法赞美了两位刚烈女子的高尚品格。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社会风气的堕落(前四句) 诗人开篇就感叹读书人的品格随着时代变坏了,一旦堕落就难以把持自己。但偏偏有两位女子,却能坚守本性毫不动摇。这里用"士人堕落"反衬"女子刚烈",形成强烈反差。
2. 烈女的故事(中间十二句) 讲述烈女面对仇人时的刚烈言行:"我父亲死在你们手上,我怎么可能顺从你们?"她们并非刻意追求名节,而是觉得大义所在,理应同生共死。诗人用"空山流血""白日无光"的意象渲染悲壮气氛,路人都为之叹息。就像北风呼啸时才能看出青松的挺拔,这两位女子的行为照亮了黑暗时代。
3. 对读书人的讽刺(最后六句) 诗人痛心地说:这些女子连性命都不顾,哪会在意身后名声?现在社会风气越来越败坏,实在令人伤心。最后直接质问读书人:看到这样的女子,你们难道不觉得羞愧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女子反衬士人,颠覆了"女子柔弱"的刻板印象 - "青松"的比喻生动传神,突出在逆境中显现的真品格 - 结尾直指人心,让读者反思:在利益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守住底线?
诗人通过这个悲壮的故事,其实是在追问所有人:当道德沦丧时,我们该如何自处?两位烈女用生命给出的答案,至今仍能震撼人心。
翁森
台州仙居人,字秀卿,号一瓢。宋亡,隐居教授,取朱熹白鹿洞学规以为训,从学者甚众。有《一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