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情感细腻动人。
首联写女子遥望远方却不见爱人归来,华丽的被褥已冷,连梦中相见都变得稀少。"目断"二字刻画出她望眼欲穿的模样,"香冷"暗示独处的孤寂。
颔联提到书信中的约定("刀头约"指归期),但爱人迟迟未归,她只能频频望着天上的残月("破镜"比喻缺月),暗含团圆无期的苦涩。
颈联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思:翻滚的浪花仿佛爱人含笑的脸庞,飘忽的云彩好似他起舞的衣袍。这种联想既浪漫又心酸,反映她时刻惦念对方。
尾联将镜头拉远:想象爱人此刻也正沉默独坐,对着烛火思念自己。"寂寞""寒"字点出两地相思的凄凉,微弱的烛光更烘托出长夜难熬的孤独。
全诗通过望归、读信、看月、观景等日常片段,层层递进地展现思念之深。比喻生动(如破镜、红脸笑),虚实结合(眼前景与心中人),让读者感受到爱情中甜蜜与苦涩交织的复杂滋味。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