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笋成竹

雨町犀株突,阳皋锦槊攒。
窍均轩世律,皮解汉廷冠。
冉冉生能直,萧萧意自寒。
翠云舒作叶,碧血染为竿。
梢弱烟方定,筠浮粉未乾。
抛阴照流水,迸节犯朱栏。
会待翔鹓集,非缘戏马残。
林间谁共赏,坐想七贤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新笋成竹》用生动的比喻和画面感,描绘了竹子从破土而出的新笋到长成挺拔青竹的全过程,同时暗含了对高洁品格的赞美。

1. 生长过程如战场突围
开篇用“犀株突”“锦槊攒”这类兵器比喻新笋破土的力量感——雨后竹笋像犀牛角般突然刺出地面,阳光下又像密集的矛枪林立,充满生命力。

2. 自然规律与人文象征
竹子中空的节窍(“窍均轩世律”)暗合音律,竹皮(“皮解汉廷冠”)可做官帽,既写实又巧妙关联文化内涵。后文“碧血染为竿”用夸张手法,把竹竿比作染血的碧玉,突出其坚韧不屈。

3. 动态美与清冷气质
“冉冉”写竹轻盈生长却始终笔直,“萧萧”拟风声传递孤傲感。竹叶如舒展的“翠云”,新竹表面还带着未干的白色粉末(“筠浮粉未乾”),细节鲜活。

4. 未来期许与历史回响
末尾想象竹子成林后吸引凤凰(“翔鹓集”),并遥想魏晋“竹林七贤”在竹下饮酒清谈的洒脱,暗示作者对竹子高洁精神的向往。

核心魅力:全诗把竹子“从新生到成材”的过程写得像一部微型史诗,既有破土而出的冲劲,又有傲霜凌寒的风骨,最后落笔于文人雅士的理想情怀,读来清新又厚重。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0